热点新闻社会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新闻 > 62岁老人在银行买理财,2年多亏了18万!一纸诉状将银行告上法庭,法院两次审理后终判决:银行赔7万 >

62岁老人在银行买理财,2年多亏了18万!一纸诉状将银行告上法庭,法院两次审理后终判决:银行赔7万

日期:2021-02-28 17:37:25 / 人气: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了《人民法院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一起62岁老人诉某银行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

  最高人民法院介绍,2015年,62岁的王某在北京某银行处申购一款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金额100万)和一款基金产品(金额70万),其签订的申请书载明:“……不是我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可能产生风险,无法实现预期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由您自行承担……”。

  

  《每日经济新闻》查询相关裁判文书后发现,王某于2017年末将上述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赎回时,赎回金额为约77万元,除去其于2015年中旬获得该产品的分红约5万元外,其实际亏损了约18万元。

  王某后将银行告上法院要求银行赔偿本金损失及利息等,经过两次审理后,二审法院最终判决该行赔偿王某7万元。

  
一审被驳回:投资者应当承担正常投资活动可能产生的损失

  根据一审判决书显示,2015年5月5日,王某在该行分别购买了100万元的一款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以及70万元的一款基金产品。根据银行方面的测评标准,王某的风险承受能力为平衡型,王某购买的上述集合资产管理产品风险级别为低风险,而上述基金产品则为高风险,该基金风险级别高于王某的风险承受能力。

  一审判决书披露,王某称,2015年5月5日,王某向该行购买年利率6.1%的理财产品,被工作人员告知该理财产品已经售罄,工作人员同时向其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保证产品年利率不低于6%,多了还可以再分红,且属于低风险理财,但必须购买100万,而且是封闭型基金,期间为一年,不能随时支取。后该工作人员没有按照银监会的标准以及风险揭示书中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而是直接代其进行操作,评估为合格投资者,可以购买该产品。

  王某称,银行没有向其说明是银行代销产品、出示并说明风险揭示书、合同书,也没有对产品的名称、投资方式进行介绍,到2016年5月5日,其支取这笔钱款时发现理财产品已经出现亏损,才得知该款产品为代销产品,是高风险产品,与其承受能力不匹配。2017年12月4日王某无奈止损取出。王某认为,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机构,为了盈利不惜虚假陈述,欺骗金融消费者,严重侵害了其合法权益,故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

  银行方面则辩称,王某购买理财产品系其真实意思表示,其对该产品的风险等级以及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均是明知的。银行已经向其尽到了详尽的说明及风险提示义务,在王某办理购买及赎回该理财产品的业务凭证中,银行已经做到了风险提示,并对相应的产品合同、风险提示书向其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充分提示了产品风险。

  银行方面认为,王某还购买了风险等级更高的基金产品,该产品超过了其风险承受能力,但其依然签字确认购买。银行没有实施侵犯王某财产权益的行为,王某没有证据证明银行客户经理在营销过程中有虚假宣传承诺。

  一审法院认为,王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对自己所进行的民事行为具有相应的辨别力和判断力,王某在购买涉案产品前已经亲自签署了代理业务申请书、风险揭示书等相关文件,文件中亦载明进行投资所应承担的可能风险,故应视为其已知晓所包含的投资风险。

  王某主张银行的员工通过虚假陈述等方式欺骗其购买涉案产品致使其资金受损,但未能提交证据予以证明,故对王某的主张不予采信。王某作为投资者,应当承担正常投资活动可能产生的损失,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并无侵权行为,不应承担赔偿责任,故王某要求银行赔偿损失及利息于法无据,不予支持。

  最终,一审法院驳回了王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二审法院:银行在销售过程中存在侵权行为,应承担30%本金损失

  王某不服,上诉至二审法院,并补充提交了一系列证据。

  二审法院认为,案涉《资产管理合同》及《风险揭示书》等均系银行依循的规范性文件或自身制定的格式合同,不足以作为双方就案涉金融产品相关情况充分沟通的凭证。

  银行对王某作出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为平衡型,但案涉金融产品合同中显示的风险等级并非均为低风险,该行违反提示说明义务,未证实购买该产品与王某情况及自身意愿达到充分适当匹配的程度;未能证明其已经对金融消费者的风险认知、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了当面测试并向其如实告知、详尽说明金融产品内容和主要风险因素等,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同时,王某有投资理财经验,应当知晓签字确认行为效力;本案投资亏损的直接原因是金融市场的正常波动,并非该行的代理行为导致,王某亦应对投资损失承担一定的责任。

  最终,二审法院认为银行在销售案涉产品过程中存在侵害王某财产权益之行为,故酌情确定其对王某所主张的本金之损失承担约30%的赔偿责任,即银行应赔偿王某主张的财产损失中的本金7万元。对于王某主张的利息损失,二审法院则未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指出,该案的典型意义在于:

  第一,明确规则尺度,保护老年人金融消费安全,首案效应突出。本案是《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发布后首批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案件之一,指出银行应就投资者的年龄、投资经验、专业能力进行审查并考虑老年消费者情况等,对老年投资者应给予特别提示,结合民商事法律、《会议纪要》精神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金融机构提示说明义务和金融消费者注意义务等判断标准。对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合法、安全的投资理财消费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回应人民需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针对老年群众的金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贯彻到审判中,妥善处理和回应金融产品消费与信息化结合中产生的新问题,贯彻民法典立法精神,保护老年消费者的契约自由,为构建良好金融市场秩序、切实维护老年人权益树立典范。

  第三,践行司法改革,创新审理模式,助力社会治理。本案适用百姓评理团辅助审判,更好地结合法官专业性和公众的价值理念。

  相关阅读

  知名银行误汇32亿巨款!法院裁定:不用还了

  这大概是有史以来金融圈最乌龙的一笔交易了。

  据环球网16日报道,在犯下银行史上最大错误之一后,花旗集团(Citigroup)出乎意料输掉诉讼,无法拿回错汇给化妆品公司露华浓(Revlon)放款人的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

  

  报道截图

  手抖多输2个0?花旗银行汇款多发5亿美元

  法院:不用还

  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杰西·福尔曼(Jesse Furman)周二裁定,代表放款人的10位资产管理人——其中包括Brigade Capital Management、HPS Investment Partners和Symphony Asset Management——不必返还花旗去年8月在支付贷款利息时,错误多汇的5.04亿美元。报道援引法官的说法表示,他们不该被认为这笔转账有错。在部分放款人返还溢付款项之前,花旗错汇超过9亿美元。

  

  报道提到,花旗当时担任露华浓的贷款机构,原本应该汇出大约800万美元利息给露华浓公司的放款人,但意外汇出近100倍。

  据此前媒体报道,虽然大多数债权人意识到,这可能是银行出现了乌龙操作,而退还了这笔“意外之财”,但仍有几家公司拒绝退还。花旗这次明显的失误,被金融圈人士戏谑为“华尔街最贵的交易学费”。为了把钱要回来,花旗把拒绝还款的布里格德资本管理公司告上了法庭,并向监管机构通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花旗认为,有非常明确的证据显示,这笔支付是误操作。但布里格德资本管理公司认为,这笔钱应视为露华浓的还款。

  福尔曼表示:“要去相信全球最经验老道金融机构之一的花旗集团,犯下从未发生过的错误,总共将近10亿美元,几乎是没有道理的。”

  报道介绍,对于银行账户意外出现的错误存款,美国法律通常会处罚那些把钱花掉的账户持有人。在数字时代,存款出错很寻常,而汇款可以立即返还以修正错误。美国宾州曾有一对夫妻花掉误存进他们户头里的钱,结果面临刑事重罪起诉。

  事实上,对于汇错钱的问题,全球通行的规则都是要返还的,如果被恶意花掉,甚至要承担严重的刑事责任,这点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即是如此。但纽约州法律对这项规定设有例外,如果受益者本来就该拿到这笔钱,并不知晓是汇错了,就能把钱留下来。露华浓放款人表示,他们相信花旗汇来的是贷款预付利息,毕竟意外汇错的钱正是花旗欠他们的钱,“分毫不差”,只不过这笔款项要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到期。

  花旗正在努力更新内控和技术,因监管机关去年对花旗在这两方面的缺失开罚4亿美元。同时,总部设于纽约的花旗也正经历领导阶层变动,新执行长芙瑞瑟(Jane Fraser)3月1日即将上任。因此,有媒体称此次法官的裁决是花旗面临的最新打击。

  但事情尚未尘埃落定。报道中提到,花旗发言人发布声明表示:“我们强烈反对该裁决,想要上诉。我们相信我们有权拿回这些钱,也会继续努力直到全部追回来为止。”

  行业团体表示,对花旗集团的裁决可能使银行面临过多的负债风险。

  银团贷款和贸易协会(包括花旗集团和一些露华浓债权人在内的大约530个成员)表示,这样的裁决可能破坏1.2万亿美元的美国银团贷款市场的稳定。

  因风控缺陷,4个月前被罚4亿美元

  事实上,花旗的风控问题被诟病已久。这次乌龙交易事件是花旗集团内部控制的最新错误,由于长期存在的风控和内控缺陷,美国联邦监管机构于去年10月份对花旗集团处以罚款。

  

  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10月7日,因“风险管理缺失和内部控制的各个领域均未达标”,美联储(FED)和货币监理署(OCC)对花旗开出4亿美元的罚单,并点名批评花旗未能改善自身风险管理系统,在系统的基础架构上出现缺陷。该系统未能精确识别潜在风险,可能使银行犯下成本高昂的破坏性失误。

  美联储和美国货币监理署表示,花旗需要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合规管理、资本规划、流动性风险上进行全面风险排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美联储官网于2020年10月7日公布了花旗目前存在的风控问题

  该报告要求,花旗应在未来三个月内实施补救措施,包括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对现有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以及提交一份加强其合规风险管理的计划等。

  受疫情影响,花旗2020年以来为违约贷款拨出大量准备金,因此,及时识别潜在贷款风险,对该行十分重要。

  巨额罚单和法院判决

  加重花旗负担

  对于2020年业绩本就不理想的花旗银行而言,巨额罚单和法院判决的杀伤力不言而喻。

  据其发布的2020年财报数据,2020年扣非净利润录得113.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41.39%。

  

  2020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花旗的市值较最高位已缩水约15%,落后于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等主要竞争对手。在去年10月,花旗市值一度跌出“千亿美元俱乐部”。

  新冠疫情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全球银行业的风险将逐步暴露,风险控制成为银行业一大挑战。风险控制成为银行业一大挑战。标普2020年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银行坏账或将达到1.3万亿美元,到2021年底全球银行坏账预计将高达2.1万亿美元。

  

  不过,也有分析师指出,花旗斥重金加强风险识别和内控管理,将对该行眼下的盈利能力造成压力,毕竟2020年花旗的业绩已经受到了疫情的拖累。

编辑:每日经济新闻